物非客观物,物不在心外。
其结果是加剧矛盾、冲突和对立,以致世无宁日。然从中国哲学本质特性来观,知行相依,认识与实行一致的知行合一说,是中华民族主导理念。
传统是一种开放体系,它像生命之流,一代代的逝去、成长、新生,永无休止。体用不可分先后,有体则有用,有用则有体。道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融突和合。王守仁亦主张即体即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弃异专同,无异议和不同意见,同声附和。理论思维错综复杂,百家争鸣,又融突和合,多元共存。换句话说,圣王之无为的影响程度与其所治理的疆域及臣民数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这一命题的含义就是:万物的回返就是道的运动。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却大多将这两方面的内容割裂开来,在对两者的评价和态度上大多具有厚此薄彼的倾向。而这些是《老子》之道的基本含义之一,这一作为万物流变之规律的道,乃是宇宙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在天地万物中的表现和作用之结果。陈鼓应将其主语理解为道,而另两位学者的今译都采取了相对模糊化的处理。
所以,反的主语不是道,而只能是万物。(第五十三章)还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换句话说,此种意义上的道告诉我们的是万物和人的社会政治生活实际上是怎么样的,而不是它们应该怎么样。不难想象,两者之间是一种反比例的关系,即疆域越大、臣民数量越多,圣王之无为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成比例地减小和弱化。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老子》中这种意义上的道为人们所熟悉,不用细致分析。
至于圣王会通过什么方式创造出小国寡民的条件,不妨想象一下,比如圣王所治理的国恰巧很小,当然圣王也可以通过分封贤圣而把一个大国拆为无数小国。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老子》的作者不是一位诗人政治家,而是一位愤世嫉俗、高瞻远瞩、果断而又冷峻的圣人政治家。以上列举的第八章与第七十八章、第七章与第二十三章之间,就存在明显不一致甚或冲突。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
这种规范性的道论包括拟人化的本根之道论和具体道理之论。具体地说,道的活动方式是无为,圣人或侯王应该效法道的活动方式,也以无为的方式为政治国。但为什么圣王的无为就能够具有国治的效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存在于《老子》以下说法中: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经法·四度》)这恐怕也是此种意义上的道之最为经典的一种论述了。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大(道)表现为万物的流变,万物的流变意味着万物的去远,万物的去远则意味着万物的回返。不知晓此种道,逆道而妄作,是一种不明智的或愚蠢的行为,但却不一定是道德上应该谴责的行为。
分析到这里,我们需要对此种意义上的道之性质进行一番追问和考察。从这一理解出发,《老子》之道论的另一著名论题才可以获得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1]228高亨的今译:往复循环,是道(宇宙本体)的运动。无为而治的理念是否具有实际的可行性?它能够得以落实的条件和方式是什么?众所周知,我们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也遇到过此类问题,而答案只能是:圣人(哲学家)成为王,或者王变成了圣人(哲学家)。
与此相联系,人们对《老子》政治思想的把握和理解也是见仁见智,而不是一致的。恰恰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无为而治之理念的实际可行性及其实现方式的追问,使得《老子》的作者走向了小国寡民的构思。
《老子》的理想政治生活图景或小国寡民并不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状态,这一点无需展开讨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一歧向甚或冲突的理论根源就是规范性的道(论)与非规范性的道(论)的并存和异议。因此,无为而治的理念与小国寡民的构想之间并不存在分歧和冲突。
另外,《韩非子》中的著名论断,似乎也可以作为我们以上分析的辅助论证。诚然,《老子》中的政治行为主体无疑是圣人或侯王,或者说《老子》所展现的是从圣人或侯王的角度来思考政治的一种模式。
而该章竹简本对应内容:绝智弃辩,民利百倍。回头来看,我们以上分析的三处关于道的论说,其含义根本上是一致的,即道的运动表现为万物的流变回返,而圣人观万物之复以知常,常是万物流变的常规性和普遍性趋势,即人们常说的规律。
道让万物自然,道让万物存在,圣人或侯王也应该让百姓或民自然,让他们存在。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相对而言,立足于拟人化的本根之道论的政治思考和政治论说,才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知晓这样的知识和道理,能够使政治行为的主体更为清醒地把握和认识社会政治生活实情,并有助于政治行为的主体作出契合政治生活之实际的政治判断和政治决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相反,它告诉圣人或侯王的是万物和人的社会政治生活演变常态的事实联系和趋势。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不管怎么说,当适合于无为而治理想之实现的无数小国在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时候,圣王就会引领人们进入一种封闭而又幸福的生活,而这也就是无为而治理想的实现。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另外,对道与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拟人化理论解释较为典型的是《老子》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也不要辩解说,愚也是一种圣人的境界,因为圣人也说过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关于这一层面的道之论说极为丰富,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